近年来,中美俄三国在北极地区的竞争愈发激烈。美国通过大量采购,试图弥补在北极的短板;中国则通过持续科研,积累对北极环境的了解,逐步扩大影响力,为未来航道使用铺路。面对这一局面,俄罗斯自然不甘示弱,强调北方航道是其国家的重要交通动脉。为此,俄罗斯建立了全球最强大的破冰船队,普京也明确表示,将扩充破冰船和冰级船作为造船业的优先任务。
早在2023年底,俄罗斯政府便发布政令,要求从2026年3月1日起,北方航道上运输的石油、天然气、凝析油和煤炭等货物,必须由俄罗斯制造的船舶运输。提出这一政策的原因有两个:一是促进国内造船业发展,为俄罗斯船厂提供订单;二是掌控北方航道这条“冰上丝绸之路”的核心运输通道。
然而,实施这一计划时,俄罗斯遇到了巨大挑战。根据俄方报道,北极货物运输目标一直未能达成。去年,北方海路的货物运输量仅为3800万吨,远低于原定的8000万吨目标。到去年9月,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已将2030年北方海路航运量的预测从2亿吨下调至1.17亿吨。今年3月,普京再次调整了目标,提出7000万吨至1亿吨的预测数字。
展开剩余64%俄方表示,当前北方航道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船队的严重短缺。原计划需要57艘破冰船,但目前只有27艘可用。而由于西方制裁,俄罗斯无法获得西方的技术和零部件,导致老旧船只逐渐退役,新船的建造也不断推迟。按照现有的情况,预计到2030年,俄罗斯仅能保留不到五艘破冰船,甚至可能无法确保北方航道全年畅通。面对这一困境,俄交通部向政府提出建议,推迟实施“仅俄罗斯制造船舶”的政策,建议延期至2028年3月。
同时,俄罗斯与中国就北极航道的合作展开了进一步讨论,并批准了在北方海路运输的行动计划。此举旨在制定中俄在北方海路合作的路线图,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运输走廊。合作不仅会引入中国的现代化物流和技术,帮助俄罗斯解决当前的难题,还能提升运输效率,推动项目发展。
对于俄罗斯来说,选择与中国合作是务实的转变。中国在投资、技术、造船和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,弥补了俄罗斯在产能、资金和高端装备上的短板。与中国合作将有助于打破北方航道开发的瓶颈,缓解西方制裁的压力,确保北方航道的货运量,同时为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开辟稳定的通道。
对中国而言,参与北方航道的开发同样具有战略意义。北极地区资源丰富,开通北方航道后,将有助于中国获得更多能源资源,确保能源安全。此外,北方航道连接欧亚大陆西部与亚太地区,是最短的航运路线。从中国港口到欧洲,经北极航道比传统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能节省约40%的航程,减少10到20天的运输时间,还能降低15%的燃油成本。更重要的是,北方海路主要位于俄罗斯海域,由俄罗斯巡逻船保障安全,避免了传统航线经过海盗频繁的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的风险。
此外,北方海路也是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“冰上丝绸之路”核心部分。此前,“一带一路”主要依托陆上中欧班列和海上的苏伊士航线,而现在,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为连接亚欧提供一条全新的通道。
总之,俄罗斯在北方航道问题上从单打独斗到寻求合作的转变,体现了其雄心与现实的碰撞,务实的选择将为其带来更广阔的前景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