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伊朗、阿尔及利亚和埃塞俄比亚三国纷纷与俄罗斯签订军购合同,俄罗斯的军售数据看起来格外亮眼。这些订单总量接近80架,涵盖了苏-34、苏-35、苏-57等主力战机。表面上,俄罗斯航空工业似乎正在迎来“第二春”,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合同,尤其是与中国中航工业进行比较,情况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今年1月,伊朗革命卫队高层首次确认,他们从俄罗斯采购了苏-35战斗机。尽管数量未公开,但据多方资料显示,约为48架。这批战机并非“裸机”交付,合同中还包括了近24套“希比内-M”电子战系统及机体备件。更重要的是,伊朗的预付款比例高达15%,显示出其采购的诚意。
然而,这笔军购只是冰山一角。外媒报道显示,伊朗和俄罗斯正在谈判一项超过3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,除了苏-35,还涉及两套S-400防空系统以及一颗军用卫星。一旦协议达成,伊朗的防空系统将得到质的提升。然而,这笔交易也面临不少挑战。在俄方流出的出口清单中,客户代码“364”的订单显示,交付周期最长需48个月,涉及的货币为欧元和美元的混合计价,这意味着最快也要四年才能完成交付。
展开剩余72%同一份清单中,阿尔及利亚的订单包括了14架苏-34和12架苏-57。尽管数量不算庞大,但对于当前处于困难中的俄罗斯航空工业来说,这些订单至关重要。尤其是苏-34的沙漠迷彩涂装机已经曝光,很多人认为交付已完成,苏-57的合同也得到了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的确认。
相比之下,埃塞俄比亚的这笔订单则令人质疑。据传该国签下了6架苏-35,但考虑到埃塞俄比亚的财政状况,似乎很难长期运营这种高成本的机型。实际上,采购二手苏-30可能会是更合适的选择。
整体来看,俄罗斯的确在2024年底到2025年初获得了不少意向订单,但这些合同对俄罗斯来说,更多的是“止渴”的短期举措,离真正的“回血”还需要时间。尽管苏-35已经成熟,但全球总出口量仍未达到百架,且对苏-57的研发推动作用有限。苏-57虽已实现小规模出口,但交付速度慢、实战表现不明,且技术上的挑战依旧存在。
与俄罗斯的困境不同,中国的歼-10CE和歼-35虽然还未实现大规模出口,但其实战表现已得到验证,且中国航空工业的优势在于不依赖外部市场。中航工业近年来通过巴基斯坦打开了中东市场,虽然歼-10CE的推出较晚,歼-35受限于发动机等因素,外销数据不尽如人意,但整体产业链已经非常完善。
中航工业最强大的优势在于其独立性。即使外销不顺,国内订单依然足以支持其稳定运营,这使得中航工业能够维持至少十五年的技术更新周期。而俄罗斯航空工业则高度依赖外部订单,技术更新和研发都需通过外部市场来推动。如果俄罗斯失去了大客户,其航空工业的未来将堪忧。
目前,俄罗斯还在积极争取印度的订单,甚至提出愿意开放苏-57的大部分核心技术,但如果无法拿下印度,未来五年内俄罗斯航空工业可能面临技术停滞的困境。与之相比,中国的航空工业依托自有技术和稳定的国内市场,稳步推进,且不依赖于外部市场。
总体来说,俄罗斯和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路径截然不同。俄罗斯依赖外销推动技术进步,而中国则依托完整的军工体系独立研发。虽然俄罗斯在短期内通过订单量取得了部分成功,但未来十年内,谁能继续保持技术领先、稳定发展,才是关键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