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道无形的光束划过海面,数公里外的一架无人机瞬间失去控制坠落——这并非电影桥段,而是 LY-1 激光武器实战化训练的真实场景。
9月3日阅兵上首次亮相的舰载激光武器“燎原-1”,功率高达300千瓦,光速作用、拦截成本极低,被认为可能改变传统海战的规则。大型两栖舰四明山舰因为自身体积和2.5万吨级别的电力供应,为这种激光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安装空间与能量支持。原有的大炮位被一个球形装置取代,内部布置了 LY-1 的激光发射单元,使得过去容易被打击的登陆舰在战场上更具生存能力。
LY-1 的优势体现在速度、精确与经济性三方面。激光以接近光速作用,能够实现“发现即打击”的效果。测试显示,它能在短时间内熔毁高速来袭导弹的关键部件,拦截过程迅速且命中率高。同时,激光拦截的弹药成本极低,仅需消耗电能即可完成摧毁,对比传统防空导弹具有明显的费用优势。激光还可采用低功率照射暂时致盲敌方光电传感器,为后续处置创造条件。
展开剩余65%与美国同类研发相比,目前美军在驱逐舰上测试的 HELIOS 系统功率较低,且采用多模块叠加发射面临散热和可靠性挑战。国内在关键材料与光学控制上取得的进展,使得系统体积更小、适应性更强。据报道,LY-1 在复杂天气和沙尘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拦截率,这为海上部署提供了更大灵活性。
LY-1 的实战化部署不仅是技术突破,也带来“海战经济学”的思考:当拦截成本由昂贵导弹转为电能消耗时,海战主动权有望向效率和能源控制倾斜。公开演示中,该系统在短时间内拦截多枚来袭模拟弹的成绩,引发外界关注。官方媒体披露四明山舰训练画面时,官兵形容其表现宛若科幻电影走进现实,显示出对这一技术的自信。
当然,激光武器并非万能。天气条件如雨、雪或强大大气扰动会影响光束传播,降低效能。为此,系统采用自适应光学和极小的发散角来提升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。未来,类似武器有望被布置在更大军舰上,成为远、中、近距防御的一环。
从早期出口和试验到舰载化训练,国产激光武器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。随着电力管理、散热和材料技术的进一步进步,海上战场的规则可能会从单纯的弹药比拼,转向能源与效率的竞争,而掌握这些关键能力的一方将在未来战场上占据优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